房颤是21世纪全球心血管疾病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,我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,新发患者不断增多,疾病负担逐渐增大。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、致残的主要原因,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,50~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.5%,而80~89岁者则升高到23.0%,10%~20%的房颤患者将在未来发生严重的致残性脑卒中,而脑卒中是房颤患者最大的威胁。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300亿人民币,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49亿,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。
我国房颤管理目前存在早期诊断率低、药物治疗不规范、新型技术普及不够、长期管理不规范4个方面的问题。例如:我国房颤的早期诊断率和知晓率远低于发达国家,患者知晓率仅为40%;临床医生在抗凝治疗中往往低估抗凝获益而高估出血风险,患者抗凝药应用率仅有30%左右;房颤诊疗新型技术的发展也存在区域不均衡性,基层诊疗水平有限,对于阵发性房颤患者,推荐行导管消融,对持续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,房颤合并收缩性心衰患者,均可考虑导管消融治疗,许多医生不知道向患者推荐最佳的治疗方案;房颤患者的长期管理和随访不足,长期治疗依从性较低等。国外相关经验证实,建立房颤中心可有效提高房颤的诊断率、治疗率,改善长期治疗的依从性,降低房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。因此,参考国外先进的房颤管理模式,结合我国房颤管理的实际问题,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房颤中心及房颤综合管理体系,是降低房颤发病死亡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。因此,成立房颤中心,建立我国房颤综合管理模式势在必行,真正引领我国进入房颤规范化、科学化、标准化管理的新时代。
从房颤早起筛查、卒中精准预防、节律规范治疗、房颤综合管理等四大板块建设入手,搭建数据平台、制定项目规划、开展交流与培训。从房颤预防、诊断、药物/介入治疗、患者管理的方方面面实现规范化进程。全面优化房颤管理,持续提高房颤诊疗质量。从而提高房颤患者生存质量,降低房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,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心血管健康防控战线。